Search

台灣(甚至世界各國)人類學的專業教育往往都限於國立大學當中,且這些教育往往都以訓練出面對學術的人類學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台灣(甚至世界各國)人類學的專業教育往往都限於國立大學當中,且這些教育往往都以訓練出面對學術的人類學家為主要目標。但是,人類學的視野與能力其實可以不光用於學術領域,更能在商業、設計、社會實踐等領域用上。

這篇來自【UDN聯合新聞網】上的報導,分享了人類學與民族學等學門在招生與留住學生上所面臨的挑戰,還有各系所的因應策略。【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】認為,學術是整個學門專業的基礎,但學生們也需要有更多與社會各職場接觸的介面,並且需要引導他們思考自己的人類學相關專業可以如何應用。期待和各個相關系所有更多的合作。

另外也給高中生們一些建議。面對升學,真的不要把人類學相關系所當成是進入國立大學的跳板,而是要真的認識到在社會上人類學的學術與實踐應用之後再做決定。因為誤會而在一起,因為了解而分手,總是一個悲哀。

-------------------

民族學、人類學等冷門學系的宿命,是常被當成學生選校跳板,先錄取再轉系。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曾有兩年高達23人轉系的紀錄,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轉系;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一年招生40人,每年平均有超過十名學生轉系,轉出比例達四分之一;政治大學民族系轉系率也偏高,七年來每年都有超過10人轉系。

政大民族系曾祭限轉令 台大人類學系採創新授課方式為了留住學生,政大民族系曾祭出限轉令,繁星推薦和申請入學的學生,除非有特殊理由且經系務會議通過後才能轉系,用制度勸退有「投機」心態的高中生,免得教授辛苦面試錄取,卻「真心換絕情」。台大人類學系則有老師嘗試用創新授課方式,要求學生在社群分享作業爭取按讚數,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感和認同度。

為了讓大一課程就把學生「黏」住,不少冷門系教師們使出渾身解術,設法讓學生及親友了解系上究竟在學什麼。

(以上引用網頁原文)

https://disp.cc/b/163-cYAm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各行各業裡、社會的各個角落裡,都有一群人,做著跟人類學家一樣的事,或是用人類學家的方法來工作,他們不在學術圈裡,卻讓人類學更加貼近社會大眾。 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,就是要邀請這些人,分享他們的人類學經驗,以及他們如何將自己的工作結合人類學,找到新的可能,也看到不一樣的社會真實。 我們固定每天分享跟人類學有關的兩篇文章,也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,希望能拉近大家和人類學之間的距離。 部落格: http://anthrodo.wordpress.com/ Youtube頻道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xC6QldQiIpv54V-KtgEIJQ/playlists
人類學家不只在學術圈與研討會裡,在台灣,還有一群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! (創立時間:2012年12月)
View all posts